多年前寫過一篇文章「拍打的第一堂課」,談的是拍打的手法。怎麼拍才能有效率,不累且持久。多年後重看這篇文,重點沒變,首要是身心皆放鬆,拍打部位要有支撐,節奏頻率一致,再加上心法。

 

多年後想再寫點拍打基本功,應該補充些什麼呢?我想了想,決定從力道著手。

 

學生時代,物理沒好好念,力學也沒學好,進入拍打世界後,突然覺得對於力學該鑽研一下。到底我們出的這些力,會產生什麼效果?剛好看到林杰醫生談手法,也是運用力學原理,我借用他的說法,來聊聊拍打。

 

「物理學指出,力有三要素,力的大小,方向,作用點,在我們學手法的時候,增加一個要素『持續時間』。當我們把這四個要素掌握好,並真實體現出它的內涵時,就已經學會手法了。」

 

開始學拍打時,遵從師訓,往死裡打,覺得力氣就是王道,看似你情我願,一個願打一個願挨,但是,卻打得自己皮開肉綻、累得要命不說,挨打的學員痛得咬牙切齒也不敢說,即使學員身體狀況好轉,感覺彼此「兩敗俱傷」。

 

幾年下來,接觸學員越來越多,每每看到對方痛苦的表情,我會質疑,這樣的力道,用在我身上,我會不會抗拒?會不會想逃?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,如果我都無法承受,那怎麼可以如此自私,要求他人接受呢?

 

懂得內省是件好事。

 

因為同理心,讓我開始對力道斟酌,不再一出手就驚天動地,因為我無需證明自己,展示力道,而是要以受眾的感受為感受。也慢慢體會出,當我放鬆時,根本不需費勁,力道就很足夠;如果我不放鬆,只是使出蠻力,要對方放鬆,絕對是不可能的任務。

 

這是針對力學的第一要素「大小」,我的體會是,不以出痧為目的就不躁進,以對方能接受的力道為主,循序漸進,等拍打部位拍熱了,再慢慢加大力道。

 

力的第二要點是方向。這方面的啟發,來自於漢字研究,「打」這個字,从丁,表示必須像打釘子一樣,以垂直力道深入。釘過釘子就知道,垂直力道最省力,而且穿透力最強。

 

 

從此,我了解到,不管拍打哪一個部位,只要力道是垂直進入,是最好的方式。有時不方便,拍打會以平行力道進入身體,譬如兩個人同時幫忙拍打前胸後背,或是委中穴,雖然還是可以出痧,但是執行過程中,其實是很累的一件事。

 

力的第三要素是作用點,這必須與林杰醫師加上的第四要素「持續時間」一起講。

 

拍打時,不管力作用在那一點,時間都必須持續,也就是說不能拍打個兩三下就跑。拍這個字从百,明白指出,拍時通常會連續,譬如小孩拍皮球,大人練拍手功,都得練習上一段時間才會上手,見到功效。

 

拍打亦同,譬如拍打手肘心經心包經的位置(作用點),拍三分鐘與拍三十分鐘效果絕對不同(持續時間)。拍三分鐘得到的可能只有痛,拍三十分鐘,得到的卻是出痧與痛快。

 

「手法操作的當時,要求我們身體所有的組織都參與了這個活動。我們的專注力,我們的神與意概不例外」

 

許多人拍打時,尚未體會到心的作用,邊看電視邊拍打,更多情況是邊打邊聊天,聊一聊手就停了,或是節奏亂了。這種情況難免發生,苛求不得;但是,當我們專心做一件事,跟無意識在做一件事,效果還是有差別。

 

若是說拍打無他,專注而已,我非常認同。我也曾經看電視時拍打,身體明明有痛點,怎麼不出痧呢?於是,關掉電視,專心拍打,沒多久,痧一顆顆冒出來,痛,也不見了。

 

專注,效率絕對高。

 

身體的痛,都是長期忽略心理情緒的演化,只有痛產生的時候,我們無暇顧及其他,會專注痛點。痛,也是在告訴我們,過去忽視的,還是要面對。專心一致拍打,去體會身體想告訴你什麼,於是,有人拍一拍,想哭,想睡,情緒上來了,憤怒難過,悶悶的,氣不順,都是好事。

 

請,好好地專心聆聽身體給你的訊息。

 

「我們都知道,“力”有作用力與反作用力,兩者之間可以相互作用,也可以相互抵消。我們手上哪怕用多了一點點的力,那麽肌肉就多了一份緊張感;那麽,在傳遞當中的力就有一份被滯留在我們的肌肉裡面,傳達給對方的力就有了缺口,就不柔和,就不完整。並且呢,我們一緊張,作為受體的對方就會覺察到生硬,作為反應,他就不能完全放鬆,也就不能全然的接受我們的力。」

「一旦感覺費力就一定是錯的。所有的手法都不會特別費力,一旦使用蠻力或暴力都是錯的。」

 

林杰醫師所說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這段話,讓我對「以柔克剛」的主張更有信心。一分力道作用,就有一分力道回彈,要是對方無法放鬆,力道過猛,很可能會導致對方受傷,臨床上也見過不少。

 

自己拍打自己,或是自行拉筋,能把自己打傷或是把筋拉傷,我覺得是挺難的。人會自我保護,一痛就縮手,痛到受不了,則會喊停。但是如果是他人幫忙拍打,對方不斟酌力道的話,身、心是有受傷的可能性,下次再也不想被拍打。

 

當然,也有相反的例子。去年在廣州聚會時,麗華教練跟我說了她當初在弟子班的故事。

 

麗華個兒不高,手掌短小,但渾厚有肉,每一掌出去,擲地有聲,向來被我認為是拍打第一高手。

 

她說,當年參加弟子班培訓時,仗著自己力道夠,有種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自信。每天早上碰到師兄成堡,成堡總愛挑釁,讓她打打他後背。麗華說,剛開始,她使出吃奶的力氣,打到手都痛了,成堡總是無動於衷,說不痛不痛,彷彿連他一根汗毛都沒撼動到。

 

打了幾天之後,成堡依然一號表情,「一點都不痛,師妹你有沒有出力啊?」麗華卻已然心灰意冷,覺得自己是否在打一堵堅不可催的城牆啊?再也不想攻堅。

 

有一天,她看到道德經上的一句話「專氣致柔,能嬰兒乎?」她想著,收聚精氣使身體像嬰兒般柔軟…,剎那間,她突然明白了,硬碰硬,肯定行不通!

 

隔天,她興高采烈地去找成堡,成堡不疑有它,「來吧!」沒想到麗華一下手,「咦?」再來一下,「咦,不一樣喔!」第三下,成堡突然跳起來,說了一句「好痛啊!」

 

這下子麗華可開心了,哈哈,她說,那時她才明白,對於某些皮粗肉厚者,不能歸類「重按組」,必須以柔克剛,柔弱的力道,反而才能突破防線。

 

至於我個人的體驗,為什麼主張以柔克剛,為什麼常說手法即心法,下回再說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Yo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